資治通鑒的地位及評價(資治通鑒在中國史學歷史上的影響)
2022-06-22 11:37:46 ? 4617次 ? 衷燕樺
極高歷史價值和地位的巨著。《資治通鑒》是司馬光編著的司馬遷《史記》之后最偉大的編年體通史巨著。
記載了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(公元403年)至之后周世宗顯德六年(959年)共1362年的史事。
是我國編年體史書中時間最長的一部巨著,宋神宗認為此書,“鑒于往來,由資于治道”,故賜名為《資治通鑒》。
全書共294卷,300多萬字,花費19年完成,司馬光總其大成,協修者劉恕、劉攽、范祖禹3人,集北宋崇文院、龍圖閣、天章閣、秘書閣等書籍,除十七史,另引雜史私說書籍數百種。
以政治、軍事為主體描述王朝興衰成敗,對歷史事件的發生發展和結局進行全面的敘寫,并涉及經濟、文化、科技、思想等歷史。
全書共有史論186篇,其中以“臣光曰”史論102篇。
司馬光與司馬遷并稱為史學“二司馬”,通過對歷史的發展過程總結王朝變化的規律,并用儒家思想的進行評價總結,以供宋神宗及后世借鑒。
《資治通鑒》在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上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地位,成為集史學、典籍學、文獻學、文學、哲學、經學于大成,超越了眾多的歷史典籍著作。
具有較高的理論性和思想性,對后世的帝王將相,儒生士人具有較強的指導意義和警示作用。
從而奠定了這部巨著的聲望和影響力,也塑造了司馬遷的歷史地位和形象。代代相傳,奉為經典。
以大一統思想為總綱,維護國家的統一完整。
司馬光開篇與周威烈王分封魏趙韓為諸侯作起點,并從禮分名的角度分析天子的職責和使命,指出“三晉之列于諸侯,非三晉之壞禮,乃天子自壞之”。
天子違背了大一統的綱紀制度,開啟了戰國之亂,是與周天子有直接的關系。以封建帝王為中心,描寫帝王為政言行,敘述王朝的興衰成敗,總結是非得失,為統一的王朝提供經驗和借鑒。
貫徹儒家思想,倡導民本主義。
司馬光以儒家思想為指導,收集整理歷史資料,記載歷史過程,評判總結歷史經驗。
尤其是司馬光的史論是從儒家思想出發,你儒家思想為價值標準,衡量和評價歷史事件歷史人物,目的在于維護儒家思想的統治地位,將儒家思想貫穿于全書之中。
貫徹了民本主義,以人為本的思想,提倡孟子的“民貴君輕,社稷次之”。抓住了歷史發展的本質,對帝王君臣和后世具有巨大的指導意義。
以唯物史觀的樸素原理,分析歷史時間總結歷史規律。
司馬光等人用歷史發展的觀點,探求封建王朝發展的規律,總結歷史經驗和教訓。
全面地分析歷史事件、歷史人物的發生、發展、興盛和衰亡的過程,對歷史發展的是非曲直,根本原因與成敗得失。
在長期的歷史范圍內進行比較分析研究,得出結論,并上升到思想和綱紀的高度,提出有價值的觀點和論說。史與論相結合,相輔相成,提高了史學價值和思想價值。
應當學習研讀《資治通鑒》這部著作。
毛主席曾經14次評點這部巨著,并推薦年輕人為必讀之書。
資治通鑒不但包含了豐富的歷史資料,而且包含了深邃的哲學原理和思想觀念,并且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。
司馬光正處于北宋時期文學鼎盛時代,司馬光在散文、詩詞、歷史、書畫等方面具有很深的藝術造詣。無論是史記還是史論都具有豐富的藝術性和思想性。
《資治通鑒》這本著作也包含了豐富的傳統文化內涵,也包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和處世哲學,對于每個人都有非常大的借鑒意義和指導作用。
是一部非常值得閱讀的巨著,將會收獲良多,受益匪淺。
